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

本科教学院长联席会会议纪要(2017年4月19日)

本科教学院长联席会会议纪要(2017年4月19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本科教学院长联席会会议纪要

教务处                                       2017419

时间:2017年4月19日(星期三)下午14:00-16:00

地点:行政楼226

出席:赵忠秀 蒋先玲 许亦平 范言慧 郭德玉 熊光清 滕  云 周晨萌 孙  亚 陈卫东 谢远涛 刘立新 华  迎 李英海 苗冬青 李海英 牛秀清 严  峰 郎一罡 李永乐 王小军 黄健青 周  博 韩淑伟 谢书培

记录:李 丹

发布:教务处

会议主要内容:

 

一、蒋先玲处长安排期中教学检查、教学成果奖、国际化协同育人等工作重点

蒋先玲处长首先给参会本科教学副院长解读了校发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教学类成果奖励办法》的相关内容,重点强调,落实本科人才培养建设的重点是抓好本科教学工作,学院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创新,将各种教学成果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分享。学校已明确各种本科教学相关的各种奖励及奖励额度,与人事奖励和科研奖励平行,成为学校三大奖励中的一项,这必将成为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创新的助燃剂。蒋处长希望从每名一线任课教师做起,从每个学院做起,全员齐心合力共同提升我校本科教学质量,着力落实本科人才培养任务,大力推进学校“双一流”目标的建设。

二、王小军副处长落实下学期教学任务、暑期学校、毕业资格预审等工作

王小军副处长首先落实下学期教学任务,包括重申开设课程相关规定、布置排课任务、命题工作安排和培养方案修订等,要求学院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运行。

其次,王副处长通报了2017届本科生学籍清理工作情况和转专业等工作的进展情况,要求各院系做好转专业学生的接收工作,同时,要求学院做好毕业生预审工作,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最后,王副处长对目前暑期学校工作情况做了整体通报,指出个别外聘教师随意修改课程计划,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希望今后学院尽量杜绝此类问题,以确保暑期学校的教学工作顺畅运转。

三、黄健青副处长通报2017级培养方案修订和各类教改项目等相关工作

黄副处长首先介绍了我校校级教学立项相关事宜,对校级教学立项分类和管理办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其次,黄副处长介绍了北京市共建经费管理的最新调整,强调项目成果在绩效方面的要求将成为未来建设中的重点。

黄副处长通报了2017年教育部专项立项的进展情况,对于准备立项的项目,对负责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提交合理预算和绩效成果量化表等,要求各项目负责人把项目做实,做出成效。

随后,黄副处长通报了2017级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情况。今年培养方案录入系统已全面启用,各学院要按时完成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录入工作,同时还通报了2017年学校通识通修公共平台课程调整情况。主要包括两个地方,一是将通识课程和通修课程分开排列,二是为配合学校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方案的推进,在通修经管法模块中新增了“国际组织”模块,已有三个学院的14门课纳入其中。

最后,黄副处长介绍了我校通识教育今年的工作重点及进展情况。

四、          李永乐副处长介绍高校大类招生最新动态

本科会议,特别邀请了学工部李永乐副处长参加,李副处长向与会领导介绍了目前国家关于高校大类招生的现状以及大类招生改革后将引发的一系列影响。其中包括:部分工科院校和工科专业录取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会有所下降、高校之间高考成绩区分度下降、校内专业生源质量将拉大差距,部分专业面临被淘汰。

面对巨大的冲击,高校应如何去对应,如何进行“专业再造”,创建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宽口径专业,将为高校本科教学深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五、赵忠秀副校长做总结性讲话

赵忠秀副校长首先强调了本科教学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本科生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吸收和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经验,从教育的本源出发,肩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好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思路、方案和系统的谋划。同时,赵副校长强调本科教学院长联席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是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为学院之间共同协作提供了一个平台,从学校整体发展和布局出发,一定要全校一盘棋,宏观统筹,共同发力。各学院教学领导要继续认真研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草案)相关内容,按照《草案》中关于“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六大措施的建设标准,提出建设思路,确立本科培养的中心地位。

赵副校长再次强调,在面对大类招生的改革热潮,我校如何深入本科教学改革,如何将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做到良好衔接和统一,如何顺应时代变革的要求,每位与会领导都要认真思考和积极参与。每个学院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力争尽快实现学校无死角、全覆盖的人才培养保障系统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每个学院要制定出详细具体的措施,建立优化课程体系,为培养优质人才,为服务社会付出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