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教务处组队参加“第一届应用型通识教育论坛”

教务处组队参加“第一届应用型通识教育论坛”

教务处组队参加“第一届应用型通识教育论坛”

2017年10月21-22日,由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主办的“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第一届应用型通识教育论坛”在西安召开。我校教务处副处长黄健青教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崔莉教授、中文学院胡少卿副教授及教务处教研科米雪共同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特邀数十位长年致力于研究通识教育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当前通识教育领域面临的前沿问题、当今高校教育制度下通识教育领域的发展成果及热点问题等内容分别做了主题报告,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全国各高校众多教师、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与来自厦门大学、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欧亚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密涅瓦大学的诸位专家进行了交流探讨。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向在座的各位学者、教师介绍了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五次改革,提出了通识教育所面临的核心问题——“解决通识教育有用与无用的问题”,理清了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关系,并表达了自己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和理解。

香港理工大学的何冠环博士在报告中回顾及反思了香港理工大学通识课程的发展历程;同时介绍了自1998年香港理工大学突破性的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以来,香港理工大学通识中心在推进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如今,香港理工大学仍在不断尝试,其发展经验为通识教育在理工科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尤西林教授做了题为“师范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报告。他指出: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困难仍然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内在融合的问题。在建设“双一流”学科的大环境下,通识教育仍然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但在现今知识经济时代,发生了结构性的失业,通识教育也要找准方向,构建成国体或政体下的国民教育。同时,尤教授为我们进一步解决了通识课程与公共课程的发展路径——“应该用通识教育定义公共课程,而不应该用专业知识去定义”。

密涅瓦大学的青年作家李一格以其独特的教育经历和通识教育体验介绍了她所认知的通识教育类型,对“游学”进行了重新定义。从圣约翰大学、深泉学院、密涅瓦大学三个维度,具体阐述了她对通识教育内容的理解。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委员会研究主任陆一博士在报告中指出:传统的学生评教存在多种弊端,难以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支持。在此次报告中,陆一博士与大家分享了在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大学课程质量保障与提升的新工具,对通识教育进行全面的测量、诊断、评估,并使用可视化的教学大数据支持教师自我提升。

原汕头大学文学院整合思维项目主任郭伟文博士与大家共同讨论了高校里面通识教育和思维教育如何提升民智。以建立世界观及相关问题为焦点,提出了如何能够帮助建立合理的世界观,国民拥有较合理的世界观有何重要性等问题。

西安欧亚学院校董事长、校长胡建波教授做了题为“基于设计思维的高校变革与创新”的报告。他阐述了设计思维在学科构建及学校环境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设计思维在学科转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引发“同理心、原型机制、容忍失败”等系列行为。以此为基础,分析解决了学校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黄鑫以“我校通识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为讲题,为在座的专家学者分享了不同时期西安欧亚学院对于通识教育理念的革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形成了现今较为健全的通识学院学生培养体系,详尽的为大家讲解了具有欧亚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及其设计流程与模式,提供了实践性的参考。

与此同时,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崔莉教授、中文学院胡少卿副教授还参加了西安欧亚学院开设的应用型通识教育工作坊。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王永雄博士和来自复旦大学的于超艺老师分别作了《我来自专业,应如何设计通识教育课程?》及《“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下的助教职责与培养方案》的报告,与来自全国各高校的教师交流探讨。

 

两位专家的报告让在座的教师受益匪浅,赵崔莉老师表示:通过工作坊的学习,让我对核心通识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细节有了更多的思考,“大班授课”的通识课和专业课是两门性质、目的截然不同的课程,它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决定了这两门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侧重点上必然存在不同,要因材施教,不能将专业课的教学方法简单移植到通识课中,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班讨论”的重点在于讨论,要做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会表达、会质疑,在讨论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让学生感到通过讨论学到的知识更多、更丰富。胡少卿老师表示:这次的工作坊让我收获良多,作为一个专业课教师,如何介入通识教育确实是建设通识课程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王永雄博士的报告为我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发。